那是1919年的1月21日配资炒股开户,大寒时节。
一位受农商部派遣,远赴新疆、甘肃考察实业的浙江人,从宁夏方向进入兰州北郊。
他从西门入城,住进了一家名叫“集成栈”的客栈。
1920年前后的兰州西门 道路修整中
适逢阳历2月过年,因年关已至,他决定寓居兰州,在金城度过春节和元宵节后再启程西行。
这已是他第二次到访兰州了,各种入乡随俗不在话下。
春节期间,他一日走三关,不是机关团拜就是走亲访友,在兰州先后参加或组织了七个酒局,其中除夕、正月初二和正月初九都是每天赶两个场子。
他在省政府的后花园吃过西餐、喝过香槟,虽说独在异乡为异客,但他在酒场上的觥筹交错中也算增进了与兰州人的感情。
展开剩余93%当然,他也免不了骑马奔赴庙滩子、盐场堡看社火、赏太平鼓、逛庙会……会同一众文人墨客鉴赏黄河奇石、碑帖拓片。
手持风车观看社火的兰州百姓 甘肃省图书馆藏
用今天的话说,他是各种特种兵式打卡参观,行程好不密集热闹。
根据他的记录,彼时的兰州靓仔们还会在春节期间于城郊“飙马”,拉风程度远高于现在深夜炸街的飙车党……
在兰州沉浸式体验了一个月后,他于2月18日离开继续西行。
正是这趟难忘的经历,他留下了日记体游记《西北丛编》和《西北旅行记》,并撰写《查勘绥甘新路线意见书》等三个长篇考察报告。
《西北丛编》初版封面
他的所见所闻,对我们回望和了解20世纪初叶兰州社会的一些真实情形,提供了难得的微观资料。
他就是后来曾出任甘肃省民政厅厅长,被誉为“西北拓荒者”、民国以来“谈西北问题的第一人”的林竞。
事实上,他的西行考察,终极目的是:
前往西北各地查看地形地势,为建筑铁路收集资料。
也正是这一年,孙中山先生发表《实业计划》,提出在西北修筑18条铁路,全面规划西北铁路恢弘蓝图。
关于修铁路这件事,彼时的兰州人肯定是陌生的。
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陕甘官绅王诚羲、伊犁将军长庚等人呈文清政府商部,首次动议修筑西安至兰州铁路。
1913年,陇海铁路总公所组织踏勘西安至兰州铁路;1918年,京绥铁路管理局勘测包头—兰州—迪化(乌鲁木齐)铁路。
1922年,比利时国工程师Slouse踏勘天水至兰州段,1941年,初测天水至兰州段。
这期间除了勘测工作,兰州的铁路建设工作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成为现实。
1943年,国民政府草拟西北五省10年铁路建设计划,定测天水至兰州段,并在1942-1945年间踏勘兰新铁路。
1946年5月,天水至兰州段终于开始施工了。
但干了三年,仅完成部分土方工程,开挖少量隧道,约占当时投资总额的3.6%,就又停工了。
所以,自清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动议修筑西北铁路,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43年间,甘肃境内仅修筑铁路50.4公里。
宝天铁路虽然通车到天水,但质量低劣,运行不畅,时人有诗戏谑道:“宝天线瞎胡闹,不塌方就断道,平板车卖客票,啥时开车不知道”……
当时甘肃铁路交通的落后状况,由此可见一斑。
尤其是兰州市境内的榆中县及兰州旧城东部,仅完成了部分路基土方工程。
正经铁路,那是一寸也没有。
新中国诞生后,一切就都不一样了。
1950年,西北军政委员主席彭德怀果断决策命令修建陇海铁路宝(鸡)天(水)段。
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64军数万名战士,担负起修复宝天铁路和修建天兰铁路的任务,参加施工的还有铁道兵团、路工和民工,施工力量最多达到8万余人。
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,全长153公里的宝天铁路,穿越126座隧道,610多个涵洞大小桥梁97座,全线贯通。
1956年5月,国务院副总理陈毅(前排左二)视察兰州东站
1952年8月底,陇海铁路天兰段铺设提前到达兰州东站(兰州站前身)。
一个月后,陇海线首趟列车抵达兰州。
一生没走出兰州的兰州人,终于见到了这所谓的“交通之母”。
1952年9月31日,陇海线首趟列车抵达兰州
这一年的国庆节,10万兰州人自发走上街头,聚集在兰州东站。
举城欢庆,热烈庆祝共和国诞生三周年暨天兰铁路通车。
1952年10月1日,兰州人民热烈庆祝国庆3周年暨天兰铁路通车
毛主席挥毫泼墨:“庆贺天兰路通车,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”。
10多天后,陇海铁路铺轨至兰州西站,至此,陇海铁路全线建设完成。
就是在这个基础上,兰州在五十年代初步形成了以兰州东站为客运站,西站为编组站及货运站的铁路布局。
天兰铁路通车的第二年,兰州铁路运输物资即达159万吨,其中钢铁、矿建、木材等物资达119万吨,有力地支援了兰州大工业建设。
一五计划开启后,兰山脚下那一排矮房便成了全国人民奔赴西北建设的起点。
至此,自西向东,滚滚铁流贯秦岭、入平川,兰州也因此,更快地链接上了世界。
到了1958年,以兰州为交汇点和枢纽的陇海铁路天兰段、 兰新铁路(兰州西至疏勒河段)、包兰铁路、兰青铁路全部建成,兰州市境内铁路干线近400公里。
到1965年,兰州车站旅客发送量达146.45万人次;1969年,兰州西车站货物发送量恢复至114.3万吨,货物到达量139.2万吨。
1969年,兰州西站建成单向二级四场,使得铁路货运和编组能力进一步提升。
兰州枢纽——兰州西编组站昔日影像
因为铁路,兰州从西北边缘,逐步向枢纽中心靠拢。
进入新世纪后,则是真正的山河如梦,日行千里。
2009年,原兰州西站被确定为动车组客运站建设用地,兰州铁路布局由过去的“东客西货”向“南客北货”转换。
5年后,头顶西部最大的路网型高铁枢纽,继上海虹桥之后全国第二个、西北第一个集民航、地铁、公交为一身的综合交通枢纽……诸多光环加身的兰州西站建成通车。
新兰州西站并入兰州车站,CRH系列动车带着西北人的喜悦,在千年河西走廊飞驰呼啸,甘肃由此正式迈入高铁时代……
如今,距离1952年那个意义非凡的国庆节,已经过去了70多年的时间。
兰州已初步建成了铁路、公路、民航、水运互补的综合交通体系,以兰州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巩固。
遥想2014年通车之初,兰州西站仅有兰州至乌鲁木齐一条高铁运输线,日均开行列车不足20列。
通车后的十年间,兰州西站共计发送旅客7495.3万人次,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,日均开行列车317列。
兰州2小时高铁经济已覆盖西宁、银川等周边城市,让区域联动显得愈发紧密。
连接兰新、宝兰、银兰和陇海、兰新、兰青、包兰等多条高、普速铁路主干线,兰州西站已成西部铁路和高铁路网的核心枢纽。
截至去年年中,甘肃铁路运营里程达4860.3公里。
其中高速铁路1444.2公里,普速铁路3416.1公里,路网结构也在由“通道型”向“通道+局部路网型”转变。
一条条钢铁巨龙在西北大地疾驰,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。
2025年上半年,仅甘肃铁路项目就完成投资106.83亿元,同比增长14.81%,创下历史新高。
兰州西站十几年前后对比 网图
遥想1952年的那个国庆节,10万兰州群众上街庆祝:我们终于有铁路了!
而2025年的国庆节,兰州西站日均开行列车300多列,单日发送旅客突破10万大关,达到100101人次!
穿越70多载时光,10万人再一次发出回响,历史仿佛幻灯片般在我们眼前闪烁。
此时的兰州,已经从渴望一条正经铁路,变成了链接西北与全国的门户枢纽。
但显然,单一个交通枢纽是不够的。
6年前,兰州市人民政府正式下发《关于促进兰州市高铁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。
明确提出,将打造大兰州枢纽核心区辐射带动兰州中心城区、兰州新区、榆中生态创新城,构建“一核三圈”高铁经济发展结构。
加快推动环兰高铁经济带和高铁枢纽建设,积极探索跨区域经济合作利益共享机制,加强跨区域合作产业联动,实现兰州西进东出南下北上快速通达。
同步借助“高铁+”发展文旅、快递物流、跨境电商、特色农业,四大新兴业态。
《意见》重点提及了:要加快推进兰州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,规划建设兰州西站中央商务区,加快推进西客站南北广场、北广场商业中心、商贸办公休闲商圈、旅游文化商贸带等项目建设。
从这一刻起,以兰州西站为中心周边4平方公里区域,就不再止于作为交通枢纽迎来送往。
此后,基本兰州印发的每一份发展规划,西站都被提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上。
在兰州的伟大构想里,它既是城市会客厅,也是兰州枢纽红利升级,夯实西北枢纽的根基,是开放经济加速起飞的最佳支点。
然而遗憾的是,尽管枢纽荣光加身,但时至今日,兰州西站依然不是完整的。
在兰州人眼中,它是一个半成品的高铁站,建了一半的商务区,刺痛着每一个途径于此的身影。
可以说,过去的十年,西站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北广场。
从2013年开始,兰州大力实施出城入园,曾分布在黄河两岸、关乎数百万兰州人生活的老厂区开始逐步搬离主城区。
2014年,兰石集团在西客站通车的同年,全面完成了老厂区的搬迁工作。这也为后来的豪布斯卡在北广场的布局,留下了充足的发挥余地。
53万方商业集群,39万方企业总部基地,34万方公寓集群,11万方酒店集群,99万方高端住宅集群,它的规模和手笔都是空前绝后。
随后,中天健拿下兰石老厂区东侧部分地块,布局了中天健广场。
如今这里已是集购物、娱乐、休闲、办公、居住为一体的一站式情景体验式城市综合体。
再后来,兰州中心拔地而起,今天,这片区域已然成为了兰州的商业名片。
如今,整个北广场区域商务区的底色,其实成型的,除了充满遗憾兰州·环球港。
它本应是城市荣耀的象征、兰州第一高楼所在地,建成后更是西北最高双子塔。
然而,自奠基之日算起,历经数年之久,它依旧停留在那两道深邃的沟壑之中,成为了兰州西站门面上一抹复杂的色彩,争议的风暴眼。
是生不逢时,还是时运未至?谁也说不清楚。
进入2025年后,越来越多的密集动作,释放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信号:
此次时刻,南北广场齐齐发力,兰州西站正在开启新一个崭新的十年。
今年9月,北广场以东,甘肃商储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启动拆迁改造工程。
项目将打造片区内首个四代宅,通过垂直绿化、空中庭院等创新设计提升居住品质,打造集居住、商业、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社区。
而南广场,大型机械正挥舞着爪牙,和过去道别。
根据最早的规划愿景,西站南广场要整体打造成以现代摩天楼、生态裙楼、工业厂房、民俗商街等多维度建筑及空间融合一体的,新时代、新文化、新风貌城市新门户。
同时,以商务金融为核心,以文化创意和创新创业为双主线,融合餐饮、居住、出行、旅游、购物、娱乐多业态于一体,打造“兰州之心”新的地标建筑等。
这份宏伟蓝图,曾点燃无数人的期待。
但在前几年,兰洽会上传出的消息称,西站南广场片区或将纳入“兰州国际绿色低碳金融城”规划版图,规模极为庞大。
不管是兰州之心,还是绿色低碳金融城,都没有更进一步的进展。
直到2024年公示的规划中,南广场的每一块土地,都被赋予了各自的使命,并在今年列入兰州百项千亿工程之中。
西站南广场命运的转折,就在那些老旧于厂区的土地腾退运动中。
机车厂的拆迁,尽管目前是在小范围进行,但兰州已经再三明确,2025势必要解决这个桎梏,启动南广场部分土地的供应。
回顾兰州七十多年波澜壮阔的铁路建设和发展史,在岁月与个人命运的不断更迭中,铁路、枢纽与城运也在不断绵延交织。
七十年前,当陇海铁路从这座城市穿城而过,改变了我们穷苦落后的生活环境。
七十年后,天南海北的人在黄河与铁道沿线扎根,投入金城怀抱,成为黄河儿女。
2014年,兰新高铁的开通,让兰州西站成为了无数故事的起点,十年间,从这里出发的高铁网络,重新定义了西北的时空距离。
十年太短,只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瞬;十年又很长,足够谱写关于城市进击的恢弘叙事。
大河东去,亿万年奔腾不息;丝路西延,千万里绵亘不绝。
一条河跃过万重山,一条路走出一座城。
当南北广场实现真正融合,兰州西站带来的价值将超乎我们的想象。
我们不妨大胆畅想配资炒股开户,这美好的未来。
发布于:甘肃省长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